师生风采

刘红丽老师:教学方法的核心应当服务于教学效果,而非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

时间:2025-03-28 作者: 来源:

为深入推进学院“三风”建设,充分发挥“金课”与“金师”的示范引领价值,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,学院精心策划“金师”系列访谈活动。本次访谈旨在聚焦优秀教师群体,深挖他们在课堂上的独到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手段。

教师简介:刘红丽,现任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教师,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密码。

课程简介:《高等代数》作为一门数学领域的通识必修课,由专业素养深厚的教师团队负责授课。课程内容涵盖线性代数与多项式代数两大核心板块。在线性代数部分,讲师深入剖析矩阵理论、向量空间及线性变换等内容,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复杂线性问题的技巧;多项式代数则聚焦于运算规则、因式分解等内容,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。在教学过程中,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,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与练习,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高等代数知识灵活运用到不同问题的解决中,全方位展现高等代数强大的工具性与通用性,拓宽学生的知识应用视野,培养学生举一反三、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,助力学生构建起系统且扎实的数学知识体系,为其后续深入学习各类专业课程筑牢根基。

采访与交流

Q1:您认为高等代数这门课程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您是如何处理的?

在高等代数的教学过程中,我认为这门课程主要面临两大挑战。其一,高等代数本身内容高度抽象,概念、定理和运算体系脱离生活实际,致使学生理解起来极为困难,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也备受打击。其二,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内在动力,这并非高等代数这一门课程的“独有现象”,如何帮助这类学生重新认识大学课程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,是每一位大学教师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。

为解决这些问题,在课堂教学中,一方面,通过高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,把抽象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,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要点。另一方面,我会列举大量实例,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。比如在讲解线性变换时,借助计算机图形变换的实例,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,对高等代数形成全新认识,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,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

Q2:您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?

首先,学生对高等代数的实用性存疑。不少学生觉得,日常生活买菜算账,会简单的加减法就足够,高等代数抽象难懂,似乎与实际生活脱节,看不到学习的价值。这种“无用论”的观念,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。

其次,手机带来的即时诱惑,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。在刷手机短视频时,学生能轻松获得即时满足。但学习高等代数这类课程,需要长时间的专注投入,历经大量练习和思考,才能有所收获。在这种对比下,学生很难长时间维持学习的专注度。回想过去,没有手机干扰,学生上课时专注度高,下课后也积极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。但如今,这种现象已越来越少见。

Q3: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哪些创新的教学方法?

在课堂教学实践中,我始终认为,教学方法的核心应当服务于教学效果,而非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。基于这一理念,在课堂环节,我会适时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,形成积极的课堂互动。其次,我将重点放在了课后环节。每堂课后,我会第一时间布置配套练习,助力学生及时巩固课上所学的抽象知识。根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,我会认真分析学生练习情况,精准定位正确率较低的题目。对于学生普遍掌握欠佳的知识点,我会在后续课堂上进行集中、深入的讲解,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,帮助学生彻底攻克知识难点。这种基于学生练习反馈,灵活调整教学重点的模式,大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,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。

Q4:您如何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?

课堂上,我会适时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,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。通过这种方式,能让学生第一时间参与到教学过程中,形成积极的课堂互动。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,思维逐渐活跃,课堂参与感显著增强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,我会认真倾听。若答案存在偏差,我不会直接纠正,而是通过启发式引导,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,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。借助“提问—思考—解答—纠错”的闭环教学互动模式,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,还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,提升了教学效果。

Q5:您的课程在同学们之中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,那么您认为您带给同学们最主要的帮助是什么呢?

知识理解层面,高等代数知识抽象,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。为此,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,将复杂抽象的概念与理论,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。知识巩固层面,会精心设计课后练习,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、消化课堂知识,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,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,掌握解题技巧,提升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。知识体系构建层面,课堂上,注重梳理知识脉络,让学生清晰把握高等代数的整体架构,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空间、变换等核心内容,帮助他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,为后续深入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筑牢根基。